城市形象设计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由无数具体物料构成的“立体语言”。从街头的导视牌到建筑的LOGO,从地铁里的文化墙到社交媒体上的数字海报,这些看似普通的物料,实则是城市向外界传递气质、价值观与文化底蕴的载体。2025年,随着“城市更新”与“数字文旅”的深度融合,城市形象设计物料的内涵与外延正在被重新定义——它们不再只是视觉符号,更是连接城市与市民、游客的情感纽带,是城市软实力的具象化表达。
视觉识别系统:城市的“脸面”与“语言”
视觉识别系统(VIS)是城市形象设计的“基础语法”,而LOGO、标准色、字体等核心物料,则是这门语法的“字母”。2025年,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在VIS升级中强调“在地性”与“系统性”,避免陷入“千城一面”的误区。以成都为例,其2025年更新的城市LOGO,在保留“熊猫”核心元素的同时,将传统蜀绣纹样抽象为流动的线条,既延续了城市记忆,又通过动态设计适配数字媒介传播——这种“静态符号+动态延伸”的设计思路,让LOGO从单纯的视觉标识,变成了可在短视频、元宇宙展厅中互动的“城市表情”。
标准色与字体的选择同样暗藏巧思。西安在2025年推出的“唐宫色系”城市VI系统,将兵马俑的青灰色、唐三彩的琉璃黄、大雁塔的赭红色提炼为统一的色彩体系,在公交站台、地铁站厅、文化场馆等场景中反复出现,让游客从视觉上就能感知“十三朝古都”的厚重感。而字体方面,杭州则大胆采用融合宋韵美学的定制字体“杭韵体”,笔画间的飞白与曲线呼应西湖的涟漪,在城市手册、文创产品上形成独特的“江南气质”。这些视觉物料的设计,本质是通过“符号的标准化”与“文化的具象化”,让城市形象从“模糊印象”变成“清晰认知”。
空间环境物料:让城市“可感知”的立体语言
如果说视觉识别系统是城市的“平面名片”,那么空间环境物料就是城市的“立体舞台”。从街角的雕塑、导视牌到公园的座椅、垃圾桶,这些物料不仅承担功能需求,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城市的空间气质。2025年,“生态友好”与“人文关怀”成为空间物料设计的核心关键词,许多城市开始用“自然材料+智能技术”重构公共空间。
在杭州“未来口袋公园”项目中,设计师用竹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导视牌,表面刻有西湖诗词的浅浮雕,雨水冲刷后会显露出新的文字;座椅采用回收塑料与木屑混合制成,触感温润且能降解,夜间还会通过内置的LED灯带,在座椅侧面投射出四季花卉的光影——这种“可触摸、可感知、可互动”的物料设计,让公园不再只是“休息场所”,更成为市民感受城市文化的“户外课堂”。而在深圳前海的智慧街道,导视牌集成了AR功能,游客扫描牌面上的二维码,就能看到街道的历史变迁动画;垃圾桶则通过传感器自动分类,桶身屏幕实时显示垃圾分类知识,让“垃圾分类”从“任务”变成“体验”。这些空间物料的创新,本质是让城市空间“会说话”,让市民与游客在行走中感受城市的温度。
数字媒介物料:城市形象的“动态延伸”
随着5G、元宇宙技术的普及,数字媒介物料正在成为城市形象设计的“新边疆”。2025年,“数字孪生城市”概念落地加速,城市形象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,而是延伸到虚拟世界中,形成“虚实共生”的传播矩阵。北京在2025年推出的“元宇宙城市展厅”,游客戴上VR设备,就能“走进”故宫、颐和园,与虚拟的“数字导游”对话——展厅的导览图、交互界面等数字物料,通过3D建模与实时渲染技术,将传统历史文化转化为沉浸式体验,让“数字北京”的形象更具吸引力。
社交媒体则成为城市形象“轻量化传播”的核心阵地。上海2025年启动的“城市形象数字人计划”,推出了名为“海宝2.0”的虚拟代言人,其形象融合了外滩万国建筑的轮廓与江南水乡的柔美,在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发布短视频,用年轻人喜欢的“梗”解读城市文化:比如“海宝2.0”在视频中用AR特效“穿越”到不同历史场景,与市民互动,这种“数字人+UGC内容”的传播模式,让城市形象物料从“单向输出”变成“双向对话”。成都的“城市形象数字大屏”在2025年已覆盖300多个地铁口,屏幕内容实时更新本地热点、文化活动,甚至能根据游客的表情变化调整画面——这种“动态响应”的数字物料,让城市形象始终保持鲜活度,成为连接线上线下的“桥梁”。
问题1:城市形象设计物料的核心设计原则有哪些?
答:核心设计原则包括“在地性”“系统性”“动态性”三大维度。在地性要求物料必须扎根城市文化,比如西安用“唐宫色系”、杭州用“杭韵体”,都是对本地历史与自然的提炼;系统性强调物料之间的逻辑统一,避免视觉混乱,比如城市LOGO、导视牌、数字海报需在色彩、字体、符号上形成呼应;动态性则要求物料能适应时代变化,比如成都的动态LOGO、北京的元宇宙展厅,都是通过技术升级让城市形象保持生命力。
问题2:如何平衡城市形象物料的统一性与个性化?
答:统一性通过“核心符号+标准规范”实现,比如城市LOGO、主色调作为“基因”贯穿所有物料;个性化则通过“场景创新+局部突破”实现,比如在统一的VI框架下,为不同区域(如老城区、商务区)设计差异化的辅助图形,老城区用历史纹样,商务区用现代几何线条,既保证整体识别度,又赋予城市“有层次的个性”。预留“动态更新接口”也很重要,比如数字物料可随时调整内容,避免因城市发展而频繁更换基础物料。